其他

一个“鸡血童年”的沉重代价 | “攀比的背后,都是匮乏

2017-08-17 小糖内容团队 静仪文化

点击上方“静仪文化”关注我们

给你更多精彩


文|公号ID:minitangxinli 小糖科学育儿

有种冷,叫你妈觉得你冷。

这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恋父母,

他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这种需求,

但其实没有。

他也不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。


我们的生活中,会看到很多鸡血的家长。

 

比如微信群里,经常会有家长显摆说:我的孩子会背多少唐诗,英语怎么厉害。

 

下图,就是一个典型的鸡血家长群。




群里的家长,特别喜欢这种全方位的超前学习。


“你学10个兴趣班,我就要学20个”的氛围,整个特别鸡血。


这种”鸡血父母“,在一线城市也算是普遍。


今天,我们聊一聊这种“鸡血父母”


(本文内容由心理咨询师小K口述,小糖团队整理)


什么样的父母是“鸡血父母”?


“鸡血父母”,在临床上,我们认为他们过度自恋

 

典型特征是,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,而是把孩子作为满足自己个人需求的工具。


这样的家长,往往是感受不到孩子真实需求的。

 

前段时间很流行一句话,叫:有种冷,叫你妈觉得你冷。


这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恋父母,他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这种需求,但其实没有。他也不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。


“直升机父母”+“狼性父母”


“直升机父母”,干涉、控制,没有界限

 

现在媒体上也经常看到这个提法。这种父母像一个直升机一样,孩子到哪儿他就跟到哪,都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。

 

直升机父母的孩子,往往周一到周日,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,父母都会用心陪他去。活动之前有水果,之后有点心,感觉一切都安排的像五星级酒店一样,非常妥贴。


然而,这样的生活下,孩子一直没有自主权,真实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。


这种家长,有一天他会发现,自己的孩子开始叛逆、厌学,或孩子到了青春期,有力量反叛。他会非常头疼。

 

直升机父母进入到咨询室时,还是会继续控制治疗师和孩子之间的工作。

 

和“直升机父母”的家庭工作,对我们来说,很头疼的事情是“怎么样让他划清楚边界”。

 

 

“狼性父母”:活下来高于一切

 

狼性父母,这种情况更特殊。

 

有时我们会在媒体上看到,一些父母的养育方式非常野蛮。

 

比如说,一个孩子体弱多病,家长偏要孩子每天去冰水里游泳。有的孩子,不擅长读书,更适合体育。但家长就是要逼着孩子读书,读不会不准睡觉。

 

这种父母被称为“狼性”,是因为他们会呈现教育方式的“野蛮”。

 

有时,这种野蛮教养,看上去会有用。


比如,不爱读书的孩子,在各种强制的要求下,可能看上去成绩是提高了,但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心理创伤非常大。


这种心理创伤,有时会以一种躯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。


孩子可能嘴上不说,行为上也不反抗,但是会生病。

 

我以前遇到过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所有的头发全都掉光了。


他家人对他非常严格的,他多次跟父母说想休息一下,但是父母说不可以。周围的孩子都在学,逼着他很晚睡觉。他掉头发,家里也看了很多医生,不知道什么原因。


最后确诊是儿童焦虑的表现。我跟他在工作中,我觉得他还有抑郁倾向。

 

而这样一种父母,即使来到治疗室中,还是没有一种自我反省和觉察的能力。

 

他觉得,生存或者活下来高于一切。他不会看到生为一个人,还有很多因素在那里发挥作用。


他们以一种原始社会的方式,养育孩子,认为生存高于一切


但他们看不到“人性”的成分,对一个孩子的养育有多重要。

 

这样一种狼性的父母,一般很少向心理咨询师求助。即使他们的孩子,出现心理问题不得不求助咨询师,咨询师也很难和他们工作下去。


因为他们坚信,自己那一套是管用的。对于这样的家庭,有时我感觉非常遗憾。


生在这样的家长,对孩子来说是别无选择的。

 

我们国家没有任何的法律可以去确保,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,可以得到妥善的保护。


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创伤时,非常无力的一点。



鸡血虚荣的父母是怎么产生的?


  • 这个时代,教育资源争夺“白热化”

 

我们小时候,大家都是上公立学校,也不觉得有好有坏。

 

但现在在上海,一些人才聚集的大城市,对教育资源的争夺,本身是一种白热化的状态。加上社交网络的发达,信息流动更快了。

 

比如说,以前小时候,你家如果出了一个神童,可能只有周围邻居会知道。现在有个神童,可能隔了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人都会知道。

 

所以很多时候,这种客观现实,的确是加剧了很多父母的不确定性或者焦虑的感觉,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一点。



  • 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家长,不能容忍别人有,但我没有


现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,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。


换句话说,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别人有一些我没有的东西,是一种什么感觉。

 

比如说,你在一个二宝或者三宝,多胎的家庭里面,你经常可以看到,兄弟姐妹有一些我没有的东西,然后我慢慢可以自己调整过来。我可以明白,即使我没有那些东西,我还是我。

 

但是,有些父母本身自己就是独生子女,这样的一种体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,是缺失的。

 

如果别人有我没有的东西,我就非常想竞争,我非常想要那个东西。独生子女父母这一代,没有处理好“嫉妒”的情绪。

 

这一种嫉妒的感觉,一旦在他们自己成为了父母以后,可能还会延续下去。


很多在网上的有意无意的攀比、鸡血背后都是一些嫉妒的感觉在作祟。


  • 无法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


另一方面,也跟独生子女有关系。

 

这一代父母,作为独生子女,父母几乎把所有精力和关注都倾注到他们身上,他们自己在小时候也没有体验过,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人。


这些独生子女父母,全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,所以他从小的成长过程当中,也是承载了很多自己父母对他的一些鸡血的愿望,或者说感觉不到他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

他们从小也活在“你妈觉得你冷”的世界里,也体验不到自己的存在。


你会看到很多独生子女,在长大后,可能从事着自己非常不喜欢的工作。但是他又觉得这是一个,被世俗认同的选择,所以就继续做。


到了自己子女的身上,他们就把这样一种模式延续下去。

 

他们自己没有被认同为一个“独立的个人”,自然就看不到下一代人的需求。

 

其实,你也可以从中国国民精神状态当中看到,个体化是比较弱的,都在强调集体主义。

 

这种集体主义也会强化这种倾向:别人有的我也要有。


 

“鸡血父母”的孩子,他们在想什么?

——孤独、被侵入、被忽视……

 

  • “我的精神世界非常孤独,没有人真的懂我。”

 

‘鸡血父母“的孩子,一旦走进心理咨询室,他们共同反馈的体验是:


”我的生活看上去是被很多人包围,或者安排很好。但是其实我的精神世界非常孤独,没有人真的懂我。“

 

这种孤独的感觉,近乎于一种情感上的创伤。

 

因为,如果你在一个没人的、孤独的地方,这是一个合理的孤独。

 

但是被很多人包围着,你还感觉到孤独,这反而会让人匮乏感更加强烈。


  • 孩子被“侵入”,没有自己的空间

 

明明喜欢编程,非要去学钢琴。

不想去参加这个夏令营,非逼我去。

我只是想喝热巧克力,你非要给我喝牛奶。

 

这是”鸡血父母“的孩子,每一天的真实体验:这些不被尊重的,被周围人过度侵入的感觉,是这些孩子经常体会的。

 

父母体验不到: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一点,他们觉得,孩子跟我应该是一样的。

 

  • 被过度关注的同时,其实又是被忽视的


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,为什么被过度关注,还会被忽略?


这个”忽略“指,父母的关注点始终在学习上,孩子拿了多少块奖牌,或者给他们争来多少荣誉上面。


但孩子遇到的困扰、心理问题,却被关注不到


孩子作为一个真实的人,在经历怎样的痛苦,被忽视了。

 

有时,这些家长也不太愿意承认孩子是有痛苦的。他们往往会觉得,我的孩子什么都是好的。


但是周围人看到这个孩子,会跟这个父母很不一样。他们可能很明显体验到,这个孩子不快乐,或者这个孩子很压抑自己。


但是往往,当别人向父母去提醒父母这一点时,父母不肯承认。


  • 对于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,非常混乱

 

”鸡血父母“的孩子,对于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,体验是非常混乱的。


这种混乱、困扰的体验,来源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射。

 

这个投射极度的分裂,父母投射的部分是“我的孩子是完美的,什么都是好的”,这是呈现在外部世界、给别人看的那个部分。

 

另外一部分就是 ,但凡你坏的东西,都是你的,跟我没有关系。


比如说这个孩子有痛苦也好,有不快乐也罢。这个父母会觉得这都是你的问题,不是我造成的。

 

对于孩子来说他会体验到——我在父母眼睛里面,是极好的一个人,又是极坏的一个人。究竟是怎样的人,孩子觉得非常困惑和混乱。

 

你会发现和这样孩子工作的时候,往往治疗师会需要承受很多这个孩子的攻击。因为这些攻击,往往是他在家中没有办法去表达的,但是往往当这些攻击出现的时候,说明孩子在慢慢看到,自己作为人存在的部分。

 

但,比较困难的一点是,当孩子开始好转时,出现攻击性时,这种攻击是这些父母很难容忍的。

 

他们对于孩子的耐受性非常低,所以一旦进入这个阶段,往往很容易脱落。因为父母承受不了,一个孩子非常独立的部分开始呈现出来。



“鸡血父母”的孩子

他们会呈现什么问题?


  • 脱发、耳聋等躯体化疾病,一种无声的反抗


我们会看到,有些孩子会以躯体化的方式,对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攻击。


比如说,他们可能会经常容易哮喘发作,或者说他们可能会压力性脱发,或者突发性耳聋。


或者,有的孩子平时读书非常用功,什么都很好,但是每一次到了考试前,总是要出要蛾子,总是会生病、发烧,到最后这个考试总是考的不太好。

 

如果是习惯性状态,付出代价也很大,因为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,比如中考和高考,你如果考不好的话,可能是一辈子的代价。

 

  • 空心病——承受很多外人看不到的痛苦


我们会看到,这些孩子很普遍的特质,就是之前徐凯文提到一个概念,叫做空心病。


往往很多孩子很优秀,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

即使站到一个非常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地位,还是觉得不幸福不快乐。

 

我觉得,这种优秀但是空心病的状态,在鸡血父母的养育下产生,是非常有可能的。

 

因为,他可能在功能性上面发展好,可以拿很多奖牌、可以在体育当中得到很多的荣誉,可能艺术方面的成就很高。

 

但是这样的孩子,往往承受着很多,没有被周围人所看到的痛苦,这些痛苦往往会在进入到中年以后,慢慢开始侵蚀他的生活。

 

  • 遗传性耐挫能力低——抑郁、自杀


往往这些孩子的耐挫性比较低,这一点讲白了就是跟父母学的。

 

这个意思是说,爸妈不认同孩子是有痛苦、有挫折的,如果他们看到了,可能会勃然大怒给压制下去,或者说,否认痛苦的存在。


当一个孩子遇到挫折感时,因为他小时候看到父母的处理方式要么就是压制,要么就是爆发。


他不知道,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去应对这种沮丧挫败的感觉。


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耐挫性非常低。

 
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青春期自杀,或抑郁的孩子,父母往往具有这种很鸡血、很虚荣特质的原因。

 

  • 过度冲动、过度抑制


这些孩子,往往冲动性过强,或者说呈现出一种过度抑制的状态。

 

我刚才提到,他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,我怎么样面对那些负面的情绪。

 

比如说,当我有愤怒,当我有不爽,当我觉得很沮丧,很失败的时候,我该怎么样跟自己自处。


这一部分是父母没有能够示范的,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能够面对这些部分。

 

所以,这些孩子在学校里面,可能大部分时候看起来很好,但冲动起来就不是人。

 

比如说,一个平时乖乖孩子的,可能打起人来比谁都狠。或者有的时候,如果他极度抑制,到了青春期之后出现非常抑郁的状况等等,这也是很普遍的。

 


  • 成年后的叛逆,代价巨大


这是我自己发明的名词,我把它叫做“迟到的青春期”。

 

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们,他们自己在一种没有叛逆的文化下长大,他们往往青春期就很乖的、不叛逆的,读书也很好,什么都很好,从来没有跟老师,跟家长作对过。

 

但是,人到了中年,开始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,突然意识到,我原来有那么多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或者有很多我想要,但是没有体验过的东西。

 

青春期如果一旦迟到的话,一个人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。


比如说,有的人工作做的好好的,他说我就是不顾一切的,我要创业,但是这个创业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,但是他觉得,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,体验了自己独立的需求和存在。

 

有的人可能搞婚外恋,他会觉得,我这个婚姻并不是我想要的,我现在终于遇到一个,让我觉得活过来的人,看到我存在的人,我现在不顾一切要去重组我的婚姻。

 

从人性自由的角度,我觉得这样的尝试,都是非常OK的。

 

但是一个16、17岁的人叛逆和一个36、37岁的人叛逆,造成的结果和代价可能会非常不一样。

 

这种迟到的青春期,往往是因为无法被父母看见。

 

活在父母和世俗眼光中的这个个孩子,长大后可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,就像我们现在经常会探讨的一个现象,叫做25岁现象和35岁现象

 

就是说25岁的时候,大家很多都是硕士毕业,或者说名校毕业,找到一个好的工作。


这个时候,你可能会觉得这种鸡血,还是能带来很多好的东西的,比如说一个好的公司的offer,一个好的文凭。

 

但是到了35岁的时候,大家会发现好的offer,好的文凭,对一个人幸福的程度影响非常小。

 

这个时候更多是一个人,在多大程度上是做自己,并且真的可以享受到成为自己的自由,定义了35岁这个阶段的幸福度。

 

所以你会看到,这种鸡血虚荣,对于人生的影响,可以说非常深远,但是又非常短暂,而坏的影响是更远的。


 


“鸡血父母”诊断标准

正常自恋与病态自恋

 

在我的临床工作当中,看到特别鸡血、夸张的父母就很头疼。他们很大的问题是体验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


但是,到底什么是“鸡血父母”?


为孩子感到骄傲和鸡血虚荣,他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?


· · ·


心理学的理论来说,所有的父母都会利用孩子来满足自恋的需求。

 

自恋需求满足,有些是健康的,就像我们说一个人要成长的话,要有适度的自恋。如果完全不自恋的话,人会处在一个非常不自信的状态里,父母也是这样。

 

怎么去判断这种自恋,是不是健康的呢?


有两个标准。

 

第一个标准:孩子是否是你幸福感的唯一来源?

 

有的父母会为孩子感到很骄傲,但是他生活得也不错。


这里的“不错”,不一定是指有权有钱,而是对于自己人生状态,总体是满意的,是认可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的,夫妻关系不错,家庭很和睦等。

 

而很多鸡血虚荣的父母,呈现出的私人生活状态普遍是夫妻关系不好,家庭里面冲突很多。虽然外人不一定看得到,但是可能他内在的体验并不幸福。

 

他对自己的人生不那么认可。有些看上去事业是成功的,但是可能会觉得,我其实损失了很多,或我明明可以更好。

 

我们可以看到,这种人生状态能够带给自己多大的价值感和满足感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。

 

如果说,一个父母生活当中,好像除了孩子能带给他满足感之外,没有其他任何幸福感的来源,通常这个孩子,被利用满足过度自恋需求的可能性,就会被非常大。


第二个标准,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,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

 

看上去鸡血虚荣的父母,在晒孩子成就的时候,看上去好像非常得意,好像很为孩子感到自豪和骄傲。

 

但如果你真的和他们孩子沟通时,你会发现,很多孩子不确定自己做的好不好,他并确定自己是不是让父母满意。

 

换句话说,父母看上去的自信也好,骄傲也罢,其实和孩子没关系。

 

孩子跟父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。


这种时候我们用通俗一点的话表达,就是父母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面,觉得孩子好像非常牛逼,但是孩子自己并不这么觉得。

 

这种体验之下,通常来说,我们可以说孩子被父母利用成为了一个自恋的客体,并且这样的利用是非常不健康的。

 

所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界限去判断,这个鸡血和虚荣和骄傲之间究竟有怎么样的差别。

 

攀比的背后,都是匮乏

避免自己成为“鸡血父母”,我能做的有这些

 

  • 审视、认同自己的存在,接受失去


对于父母来说,如果有任何的契机去审视他自己的存在,去接受自己没有一些别人有的东西,这样的过程非常重要。

 

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过程是,有些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从来没有去面对过的一种感觉。

 

有的人会找心理咨询进行情感的体验,有些人通过看一些文学作品,看一些影视作品,也可以提高这一部分的思考能力,自我觉察能力。

 

路径非常多,包括和自己的爱人聊聊天,这种觉察的过程,对于父母更健康的心态去养育孩子还是帮助挺大的。


  • 父母提高耐受性,允许孩子反抗与攻击

 

当一个自己童年,或者成长经历当中被抑制比较多的父母,看到自己孩子开始反抗自己的时候。


他虽然很痛苦,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孩子超越他的一个部分,因为孩子活出了他从来没有活出的自己。


父母自身要努力提高一种,对于孩子反抗和攻击的耐受性。


虽然这一部分他在青春期,或者在小学阶段呈现的时候,会让父母头疼,但是盲目压制他,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


比如说痛苦、挫折、愤怒、悲伤。是很多父母非常希望去否认那一部分的存在的,所以会做一切可能的事情,去避免孩子也经历那样的感觉,但是这种尝试往往是徒劳的。

 

孩子到最后可能只会体验到,父母并不接纳自己不怎么好的地方。

 

我会经常建议父母去看一个动画片,叫《头脑特工队》,我觉得头脑特工队,其实是一部很伟大的动画片,讲述了负面情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。

 

尤其对青春期孩子,负面情绪意味着什么,父母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片子,对我们谈到很多点都有更深刻的认识。

 

  • 孩子不再是我的唯一

  • 寻求自身的幸福感和价值感


我刚才谈到,判断标准里面有一条说,孩子成为了唯一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。

 

我们有一个对策就是说,父母要尽可能挖掘更多自身的幸福感和价值感。

 

比如说,你作为全职妈妈,有没有在照顾孩子以外有其他的爱好。


比如说,你作为一个职场人士,即使你很忙,在工作,在孩子以外,有没有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情,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呢?

 

或者,你有没有能力建立良好的关系?可能是和先伴侣的关系,和朋友的关系等等。

 

这样的一种,寻找自身价值过程,价值感和满足感的过程也非常重要,开拓更多的渠道。

 

所以,我觉得,好像很多鸡血虚荣的父母自己过不好,但是希望孩子要自己过好一点。但是其实可能是你要先自己过好了,孩子才能过好。

 

  • 攀比的背后,都是匮乏


假如你处在一个鸡血的文化中,你该怎么办?


我觉得你可以记住一句话:攀比的背后都是匮乏。


你想,作为一个观众,你看到一个非常鸡血虚荣的父母,可能第一反应是,我家孩子没有这些东西。

 

但你承受的这种感觉,恰恰是非常鸡血虚荣的父母,自己内心的一种体验。


因为,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匮乏的,或者他的孩子是很匮乏的,他才会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,进行非常夸张的,或者非常鸡血的一种表达。


你们可以脑补一下,比如说小区里面有些保姆,经常会凑在一起讲东家给了自己多少工资。

 

很多时候数字都是夸张的,目的是为了打压别人,是把自己内心的一部分,我没有的,我匮乏的感觉投射给别人。


如果你体验到,攀比带给你非常难受的感觉,这种难受的感觉,不一定是你引起的。

 

可能是来自于对方的,而对方恰恰需要通过这样的行为,让自己感觉到自己不那么匮乏,但是这种表达往往是非常徒劳的。

 

能够看到这一点,对于很多攀比行为会更加的心平气和一点。

 

人生毕竟是一场马拉松,现在你多会背一首唐诗也好,背几个英文单词也罢,可能孩子长到35岁,40岁那个年龄阶段再看,会发现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,而另外一些东西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更加重要的。


如何爱我们的孩子?(点击查看):

悠活《如何爱~幸福人生》 工作坊 古峰 8月19-20(上海)

你可能还喜欢:

1.你给孩子花的补习费打水漂了吗?

2.爱孩子,同时学会爱自己

3.带出一个人见人爱的宝宝——实践《如何爱》两年的成果


觉得文章不错?

长按识别  打赏小编~~

静仪文化

我们走在致力于探索“自我”和 创造“家庭和谐幸福”的道路上!

亲子沟通 | 情商管理 | 家庭关系 

个人成长 | 生命探索 

你的成长,有我陪伴

长按二维码关注静仪文化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